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地理与环境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持续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响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和新变化,推动研究生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培养质量再创新高。目前开展的工作取得逐见成效,仅2022年,学院研究生已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SSCI一区、二区top等高层次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生参与撰写的智库成果得到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审批。
深化管理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凝心聚力,深化改革。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定期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认真落实学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系列文件,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制定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办法》等条例。学院根据研究生院和研究生工作部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研究生奖学金评审细则》,一方面增加了研究生培养投入,在研究生生活补助、论文发表、参加学术会议给予配套奖励和政策要求,另一方面也提高学术型硕博士研究生毕业要求。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同时,学院聚焦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升级研究生培养方案,重构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生培养全链条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和学风倡导工作,大力提倡健康学术学风建设,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发展为导向,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人才。学院与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国土生态修复中心、山东黄河河务局等多部门开展“双联共建”活动,引导研究生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与此同时,学院注重对外合作,在学校研究生院的政策支持下,与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多所科研院所开展“科教+产教”双融合联合培养项目,累计30余名研究生参加,逐步形成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新格局。“联合培养模式为我的科研提供了新的机遇,帮助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发表两篇SSCI一区、二区论文的2021级人文地理学博士王建事如是说。
完善保障体系,护航科研实践
全面保障,护航发展。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力学笃行,躬行实践,走出“象牙塔”,让科研更接地气。今年暑期,学院开展了“大学习、大服务、大实践”活动,鼓励研究生奋进在当“夏”。该活动以大学习为基础,以大服务为根本,以大实践为路径,为研究生锤炼思想品德、深入了解社会、提升专业本领、发展职业核心素养和检验学习成果提供了宝贵契机。同时,学院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假期留校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留校研究生学习、生活、科研井然有序。学院领导、辅导员和研究生学生干部、党员时常走访学生宿舍,与同学们亲切交谈,关心留校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努力成为研究生在科研路上的遮雨伞、学习之途的歇脚石。目前发表了3篇SCI、SSCI一区论文、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硕士研究生“学术十杰”、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斌说:“学院为我们了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社会调研机会,帮助我了解了GIS在模拟城市问题、解决城市发展困境的应用前景,这也为我的研究生三年的科研道路指出了一条可行的方向。”
优化导师队伍,落实以导促学
卓越师资,教学相长。卓越学术引领卓越育人,学院深化学位点建设改革,将原有的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生态学、公共管理学六个一级学科,“瘦身”聚力,保留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收缩战线,凝聚力量,发挥地理、环境专业优势,聚焦学生发展投入,汇聚专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开展导师队伍建设与卓越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机制,坚持“四有好老师”的标准遴选导师,全面构建“五导卓越”导学体系,深入挖掘导师队伍发展的内生动力,其中6个“五导”卓越导学团队获评校级先进荣誉。同时,学院积极完善“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工作新格局,推出导师沙龙、专题报告、导师培训等多项活动,提升导师教学能力素质。“王叶堂老师求真务实的精神使我深受感染,导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帮助我攻克了许多难题。导师就如同一盏指路的明灯,为我的科研道路指明方向。”目前在专业领域高层次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发表论文、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20级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张雪影如是说。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学院更是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发挥多学科汇聚优势,引领人才培养,打造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模式,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全过程学业评价等方面精准发力,开设导论课、研讨课、学术前沿课等课程,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学院研究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基础。
加强组织管理,促进全面发展
务实笃行,行稳致远。学院充分发挥“全省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采取“党建+科创”“党建+学术”等党建新模式,助力研究生全面发展。为帮助研究生新生尽快适应生活、提升专业素养、活跃学术思想、启迪创新思维,学院强调“研”字当头,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郭旭升、国家杰青邓祥征、国家人才董金玮等知名校友为新生做学术启航报告,同时开展地理领域前沿研究成果交流研讨、“科研伦理”院长论坛等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切实提高了研究生新生在治学修身、安全意识、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同时,学院开展院长、书记座谈会,辅导员“八点半夜谈”等多项活动,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引路人,增强了研究生对学院的归属感,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研究生党支部更是将政治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欢庆党的二十大为契机,以学习“两山论”为主线,开展“百名党员讲百泉”、“守护黄河”等活动,引导研究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将实践挥洒在祖国山川,以赤诚之心、昂扬之姿、奋进之势,扛起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地理与环境学院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走在前、开新局,创新思路举措,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培养的时代脉搏,优化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让科研赋能青年人才教育,创新激发青年学子活力。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发挥地理和环境学科优势,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基础学科为基石、以学科交叉为牵引,为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地环智慧,努力实现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新目标,再创研究生培养工作佳绩。
http://www.qlshx.sdnu.edu.cn/info/10442/130120.htm